寒衣节祭拜送寒衣有什么讲究和禁忌
寒衣节祭拜送寒衣有这些讲究和禁忌:
做寒衣外用兰纸和内用白纸,当中薄薄的一层棉花用胶水糊上就可,做冬衣上下一套,和
鞋.不会做去花圈店可做.烧时代三颗香,和纸金元宝同烧,用一大张纸糊个口袋装,写上名
讳,地点就可,禁忌送冬衣不准不加棉花.
除夕夜的节日禁忌:
1、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,如果吃饱了不想要,不能说"不要",而是说"有了";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,要说"吃兴了"或"太多了",而不是直接说"没有了"…….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"除夕功课",大人要教孩子说,否则新年不顺.
2、年夜饭就餐前,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.请祖灵之前,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,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、财不完整.祖灵请来之后,供桌两旁的座位,任何人不得占用,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;不得吵闹,更不准骂人,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;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,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;大祭祖灵时,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,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,造成小孩夭折.正式进餐时,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,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,因为这叫"踩年饭",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.
3、吃完年夜饭后,有除夕守岁的风俗.全家欢聚一堂,围炉而坐,叙旧话新,畅谈美好的祝愿,寄希望于新的一年,因而通宵不眠.同时,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,禁忌大声喧哗,以免惊醒恶魔;禁忌照镜子,以免见"恶魔";禁忌将灯油泼地,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,"恶魔"便会醒来,导致祸害接踵而至;禁忌打碎器物,意谓着这年会有"破运",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,口中念"岁岁平安"等吉
祥话,并放在神案上数天,即可化解灾难.
4 、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,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.
"十月一送寒衣"是怎么来的?
十月一日,为送寒衣节.这一天,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,谓之送寒衣.与春季的清明节,秋季的中元节,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"鬼节".
民间传说,孟姜女新婚燕尔,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,修筑万里长城.秋去冬来,孟姜女千里迢迢,历尽艰辛,为丈夫送衣御寒.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,还被埋在城墙之下.孟姜女悲痛欲绝,指天哀号呼喊,感动了上天,哭倒了长城,找到了丈夫尸体,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.由此而产生了"送寒衣节".
春夏秋冬往复循环,十月为孟冬.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.由生者的御寒加衣,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.
晋南地区送寒衣时,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,说是为亡者做棉衣、棉被使用.
晋北地区送寒衣时,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、帽、鞋、被种种式样.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,瓦柱分明,门窗俱备.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,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.
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、冥钞诸物,都必须烧焚,只有烧的干干净净,这些阳世的纸张,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、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.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,就前功尽弃、亡人不能使用.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,要特别认真细致.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,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,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.
民间送寒衣时,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,象征布帛类.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,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.
焚烧寒衣,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,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.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.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,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.临县旧日传有一诗:"粘纸成衣费剪裁,凌晨烧去化灰埃.御寒泉台果否用?但闻悲声顺耳来!"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,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.
儿女们守孝,穿三年孝服.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.
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,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.
民间在十月一日,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,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.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,让儿女、丈夫换季.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,不适宜穿棉,也要督促儿女、丈夫试穿一下,图个吉利.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、烟筒.安装完毕后,还要试着生一下火,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.
十月一日,妇女忌出行.民间改善生活,山区兴吃荞面、莜面.
时间风火性烧了岁寒衣是啥意思?
来自 名贤集- 五言集
时间过气来很快,要珍惜时间
白话:
时间烧起来像风中的火一样快,很快就烧没了像冬天的棉衣一样宝贵的岁月 (另外,寒衣节是三大鬼节祭日之一,不难联想到死亡.)
寒衣节习俗.
寒衣节,每年农历十月初一,又称"十月朝"、"祭祖节"、"冥阴节",民众称为鬼头日,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相传起源于周代.寒衣节流行于北方,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,纪念仙逝亲人,谓之送寒衣.[1]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、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"鬼节".[2]同时,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,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.
什么叫作捣制寒衣?古诗词中常见.
捣衣 就是洗衣服 寒衣就是天冷时穿的衣服 这样写可以表达人物情绪渲染季节、环境的气氛 一般用来说明思念远方的人或思念故乡